<small id="qnkko"><tbody id="qnkko"><p id="qnkko"></p></tbody></small>

  1. 家電廠商要有“工匠精神”才能留住國內消費
    來源:    發布時間: 2016-03-10 14:53   2678 次瀏覽   大小:  16px  14px  12px

    近日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,“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、柔性化生產,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贈品種、提質量、創品牌”。伴隨著《中國制造2005》戰略規劃的實施,國家應對提升中國制造產品的質量問題引起了足夠的重視和關注。國內的家電企業,應對此號召提起精神來,配合供給側發力,激發市場的活力和社會創造力,努力發揚“工匠精神”提升產品質量,給市場提供更多更好的家電產品,把國民的消費留在國內。

     

    目前,我國的家電業普遍存在著產品同質化程度較高的現象,同一品牌的同一品類幾乎沒有差異,僅僅是品牌的不同而已,給人的感覺是似曾相識的“老街坊面孔”,有的質量還不穩定使得售后告緊。由于家電市場缺乏具有獨特新奇和個性化的家電產品問世,使得大量的消費者涌向日本和韓國去爭購家電產品,電子馬桶蓋、電飯鍋、保溫水杯等等。今年春節前后,按照中國官方公布的春節期間出境游總人數519萬中,赴日的比例為8.7%來計算,十來天時間到訪日本的中國游客總數達45萬人,比去年一個月的到訪人數還要翻一倍。參照2014年1至3月中國游客男女老少人均在日消費是25萬日元(約1.3萬元人民幣)計算,總金額約為1125億日元(約60億元人民幣),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用來采購日本的家電產品。對此,這樣的中國人在境外的消費額,對于家電企業來說,是否深感刺激和感悟呢?我們的家電生產企業,應該要有強烈的責任和擔當,尤其要有意識地在家電制造業和家電研究院中,不遺余力地加快培養一批又一批一絲不茍的“家電工匠”,克服短平快賺快錢的浮躁心態,注重家電各品類不同專業技能人才的培養,在家電業內形成尊重和重視各類技能人才的氛圍,只有使“中國制造”的質量上升到了“中國制造”,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顯示出它的意義,中國老百姓的消費意愿到那時也更心甘情愿地留在了國內。

    隨著時代的進步,僅依靠商場提供的信息來引領消費者購物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,因為人們對個性化訂制的需求越來越高,無論是買件衣服為自己精心打扮一番,還是為親朋好友挑選一份稱心如意的禮物,消費者的需求比以往更加苛刻。作為中國最大的家電生產商,海爾集團順勢而為,為了滿足人們購物體驗的個性化需求,海爾集團采用大眾化定制模式為客戶量身打造產品,提供各種優質服務。改變傳統單一化大規模制造的生產方式,轉而以用戶需求為核心的大規模定制生產方式。在當前信息爆炸的網絡時代,用戶的個性化需求逐漸升級,人們在挑選空調和冰箱時,不僅僅考慮性能,還要看是否符合家庭的裝修風格。當前中國家電產業面臨高存貨和成本上升的壓力,而用戶定制化將是產業成功轉型的關鍵。用戶定制化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,尤其是在家電產業方面,與其說用戶需要的是簡單的一臺空調或凈化器,不如說他們在為自己的家電風格布局,甚至連用戶的名字,照片或者標識都能在產品中體現。

    家電業“工匠精神”的內涵既有精神更有物質,是精神和物質的高度統一,家電的個性化則是“工匠精神”內涵的具體表現,強調的是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。李總理之所以要把“工匠精神”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著重體現,就是對中國企業給予了殷切的期望。作為中國的家電企業,要以此為動力順勢而為,把握好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,保持家電經濟運行在合理的區間,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加快培育家電人才開拓動力,改造和提升家電傳統優勢,抓好去產能、去杠桿、降成本補短板,引領“工匠精神”的新發展,適應家電經濟新常態。